日本生育问题调查,引发中国人反思……
时间:2021-02-06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不让生育的社会》是日本记者小林美希写的。这本书是我11月初读,我就拣我有印象的说一下吧。这本书第一部分探求了“为何无法成为父母”的多种原因。
第二部分,讲日本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资源紧缺的问题切入。第三部分针对“被剥夺的孩子的幸福”着重展开探讨,反映了儿科医院医师资源紧缺的现状。
最后一章通过各个现场的真实案例,介绍奋斗在生育一线的诊所,医院为“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所采取的措施。是的,这本书从第三章开始就一直在讲日本医院内部的问题。
我于是再次沦为没有感情的读字机器。倒不是那些问题不严重,而是我毕竟不是医务人员,大篇幅地反复地将这些,我其实……。这本书不应该叫“不让生育的社会”,应该是“没人接生的社会”。
不过第一章我还是很爱看的。第一章分析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原因,有几个很值得
孕妇在职场中会受到差别待遇,高龄未育女性受到的歧视,孤独育儿的现实以及再就业的困难都让女性无法安心育儿。这部分相信许多中国女性也深有感触吧。
作者列举了许多数据,其中提到享受育儿假并确保继续就业的比例仅4%另外值得一说的是,“生命拣选”相关的产前诊断。日本社会平均结婚年龄是29岁。
而随着不孕治疗技术的提高,高龄怀孕的概率也相应增加,与此同时孕妇年龄约稿,他们产下罹患唐氏综合征的婴儿可能性也越大。为此希望接受产前诊断的夫妇人数也在增长。很多医院在做检查前,一定会提供基因检测咨询服务。
结果一旦发现胎儿异常,就会选择人流。但一位35岁后怀上双胞胎的护士坚决地表示:对生命进行拣选或轻视他们的做法,我不接受!横滨市大学附属医院的平原院长从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做出解释:P42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抚养身患重病或身有残疾的小孩确实困难重重。
作者由此的出借结论,眼下我们无法轻易判断产前诊断的是好是坏,决定孕妇是否生下腹中胎儿的其实是这个社会。
一个能够接纳罹患唐氏综合征孩子的社会环境还未搭建好。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没有想过有一天“生育”会成为一个问题。从前,生孩子这种事无所谓好坏。孩子的出生是上天的赐予。
哪怕家境贫困,哪怕无可奈何,只要怀上了,父母就会接受这个孩子。孩子是既成事实般的存在。在兄弟姐妹很多的时代,接二连三地生下孩子是无法抗拒的命运,这种连续性让女性得以长久地做一位母亲。
医学的进步和避孕措施的普及,让女性能够在生或不生之间做出选择。女权者肯定会说这标志着女性的觉醒。但一位专攻遗传学的医院院长说到:假设所有高龄怀孕并接受羊水检查后发现胎儿异常的孕妇都选择了人流,这个数字至多几千,另一方面,因其他原因选择流产的则可能达19万以上,对比起来,前者就少得多了。
在自由自在过着社会人生活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因未婚怀孕或经济理由等选择人流的大有人在,这些女子岂是因为胎儿异常选择人流的吗?他们打掉的分明就是将来能够正常生活的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