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2号的陨落,72人殒命、隐瞒8个月不报,黄克
时间:2021-03-0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自新中国以来,我们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之余,积极寻求世界各国的合作。本来,中国花大价钱购买世界各国的技术与商品,世界各国从中国身上获得经济利益,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
但是,有一些国家将自己的歪心思打到了中国身上,让中国付出了血的代价,日本便是其中之一。1979年11月25日,中国向日本购买的钻井船"渤海2号"在作业过程中沉没,造成了72人丧生,以及巨额经济损失。
然而,"渤海2号"沉没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上报中央,直到1980年夏天中央纪委才接到这一悲惨消息,有关部门费尽心思地隐瞒了8个月不报!接到消息后的黄克诚大怒:"为什么拖着不报?一定要查!查个水落石出!"
那么,"渤海2号"到底为什么会沉没?相关部门又为什么要隐瞒"渤海2号"沉船事故的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告慰这72条无辜生命的在天之灵?
一、"渤海2号"的陨落"渤海2号"来自日本,是中国花费巨额财富从日本进口的二手钻井船。当中国人正期待着这艘价格不菲的钻井船给中国海洋石油业带来更多的机遇的时候,"渤海2号"陨落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饱含国人期待的"渤海2号"陨落于一片汪洋之中?是天灾,人祸,亦或是两者皆俱?
"渤海2号"沉没的那一天确实碰上了恶劣天气。1979年11月,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局决定让圆满完成任务的"渤海2号"钻井船迁移到距离原井位117海里的新井位上。
1979年11月24日8点左右,282号托轮带缆"渤海2号"时遇到了涌浪的障碍,在一个大约小时的僵持之后,282号托轮带缆"渤海2号"成功,开始降船,将近两个小时之后,正式开始进行拖船任务。要知道,当时"渤海2号"与282号拖轮面临的挑战可不只是涌浪。
11月24日夜晚8点之后,海面上的风力开始逐级增加,八级、九级、十级,随着风力强度的增加,"渤海2号"在海面上越来越吃力。终于,"渤海2号"的甲板浸没在了那冰冷的海水里。
然而,"渤海2号"的苦难并没有结束,11月25日,一直饱受煎熬的"渤海2号"在凌晨2点多的时候遭遇了更大的危机,"渤海2号"的通风筒因接受不住频繁打击断了下来,一时间大量冰冷的海水涌入了,"渤海2号"的泵舱内,此时"渤海2号"所面临的情况十分危急。
哪怕"渤海2号"上的船员在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奋力争取生的机会,面对失衡的船只也只是徒劳罢了。最终,"渤海2号"钻井船在1979年11月25日3点35分悲壮地沉没了,与此同时,有72名船员不幸殒命。
当然,除了1979年11月24日、25日的恶劣天气之外,铸就"渤海2号"恶果的因素依旧有很多。
其实,"渤海2号"钻井船从原井位迁移到距离原井位117海里的新井位之前,局总调度室曾在11月22日召开过拖航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之前,"渤海2号"曾出现过潜水泵落水的情况,虽进行了后续处理,但并没有引起局总调度室的足够重视。
在11月22日拖船会议前夕,"渤海2号"船上的队长曾两次以电报的形式向局总调度室及钻井处关于此次拖船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
其中就包括拖航问题,他建议使用三条船来进行此次拖航,一架8000马力的拖轮作为此次拖航的主拖,另外两条拖轮一条在左后方帮拖,另一条在右后方帮拖。他指出这种三驾齐驱的拖航方式不但稳性好,还能够提高拖航的速度。
另外,他曾明确向上级要求派潜水员打捞估计落在浮力(沉垫)舱上的潜水泵。然而,在局总调度室举行的拖航会议上,最终决定只用一条8000马力的拖轮即282号拖轮。
并且,不在原井位卸载和捞潜水泵,甚至在为避免潜水泵将平台顶破,确定浮力(沉垫)舱与平台之间留1米间隙。
而造成"渤海2号"悲剧的主要原因正是在进行拖航过程中并未打捞怀疑落在沉垫舱上的潜水泵,使得沉垫与平台之间足足有1米的间隙,以至于二者无法贴紧,让排除沉垫压载舱里的压载水的功能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渤海2号"的载荷大大增加,随着"渤海2号"吃水深、干舷低能问题的显露,"渤海2号"在进行拖航作业中的稳定性已然成了大问题,更不要说在当时"渤海2号"还要与狂风巨浪相搏击。"在进行拖航过程中并未打捞怀疑落在沉垫舱上的潜水泵"
不但违反了《自升式钻井船使用说明书》,也同样违反了《渤海2号钻井船使用暂行规定》中拖航排除压载水的相关规定,当时的状况是不符合拖航状态的规则和要求。
除此之外,关于"渤海2号"钻井船从原井位迁移到距离原井位117海里的新井位之前的天气状况,并非没有预警。
1979年11月24日在环渤海地区气象台已然发布了大风警报,然而在局总调度室的商议下,"渤海2号"并没有得到降船的指令,"渤海2号"钻井船从原井位迁移到距离原井位117海里的新井位的计划如期举行。
尽管"渤海2号"钻井船于冰冷的海水中沉没了,但是并不至于出现72人的悲惨事故,而这正是另一场人祸的酝酿。
原来,当确认"渤海2号"钻井船已然沉没之后,执行此次任务的282号拖轮,反应极为迟钝,不但没有按照航海规章的指示立即发出国际呼救信号并测定沉船船位,而且竟然很长一段时间连沉船准确位置都报不出来,甚至,282号拖轮并没有投放救生艇和救生筏来营救落水者。
其实,除了当局的处理不当之外,"渤海2号"本身就有一定的瑕疵。"渤海2号"在日本期间曾出现过事故,但在中国相关部门购买时并未被提醒过。除此之外,在"渤海2号"偌大的底舱中竟然没有一堵隔水墙。这这情况也为"渤海2号"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这场震惊中国的惨痛沉船事件中,天灾与人祸俱存。当时的恶劣天气,正是"渤海2号"遇到的天灾。而当局的忽略与不作为,正是最关键的人祸之一。
其实,当时的"渤海2号"事件并非是偶然,当时的海洋石油勘探局玩忽职守,竟然视船员的生命为儿戏,以至于下达的命令违背了客观规律。
黄克诚
从1975年至1979年,短短四年间,在类似"渤海2号"事故中伤亡了的人数高达二百余人,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除此之外,日本卖家在出售"渤海2号"时并不厚道,他并没有提及"渤海2号"的瑕疵等问题,让我国提高警惕。
要知道,当时整个"渤海2号"钻井船中有74名船员,除两个人幸存之外,其余72人全部遇难。可见当时天灾与人祸并存的"渤海2号"沉船事件如斯惨烈。那么,为何如斯惨烈的时间竟然瞒住了中央整整八个月。
彻查"渤海2号"沉船惨剧"渤海2号"沉没在冰冷的海水里,72位船员不幸遇难,如此惨剧竟然在发生八个月之后仍没有得到石油部的妥善交代,直至遇难者家属强忍着哀痛与愤怒以举报信的形式向中央纪委投诉。
收到消息后的黄克诚大怒:"党委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拖着不报?一定要查!查个水落石出!"
接到中央的命令,"渤海2号"沉船事件开始进行彻查,与此同时,中央开始向石油部追责。首当其冲便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作为当时石油工业的主要负责人,康世恩受到了记大过的处分,并被解除了石油部部长的职位。
当时的中国石油部每一个成员都开始了深刻地自我反思与批评,宋振明同志甚至在《人民日报》上做了公开检讨。当然,与此事相关的海洋石油勘探局主要负责人包括局长在内被判处刑罚处罚。
为了进一步彻查"渤海2号"沉船事件,1982年7月,在我国交通部烟台海难救助打捞局的努力下,"渤海2号"钻井船的十大块分割部分被成功打捞上岸。同年,经过专家的检测,得出了"渤海2号"钻井船沉没的具体原因,以此来告慰在这场沉船事件中逝去的生命。
随着钻井船沉没的具体原因已然水落石出,中国的海洋石油业也开始了大变革。中国海洋石油业开始切实尊重客观事实,以科学为依据不断发展。
诚然,我们为"渤海2号"沉船悲剧表示伤感,为那72位遇难者感到悲痛,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砥砺前行,中国正是一次又一次吸取教训而强大起来,中国海洋石油业亦然!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