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开放包容 汇聚发展合力
时间:2023-10-26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凝聚合作共识 促进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胡 果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10年来,人民日报与共建国家的媒体、企业、民众一道,见证一个个“民生工程”“合作丰碑”跨越山海,见证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从新起点再出发,我们愿持续关注共创发展新机遇、共谋发展新动能、共拓发展新空间、共享发展新成果。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创新机遇,翻开共建“一带一路”日志,每天都有科技合作新举措、技术转移新进展、知识分享新交流。从新起点再出发,我们要聚焦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大创新成果,聚焦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助力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从新起点再出发,我们将推进媒体交流,增进互学互鉴,促进互联互通,深入阐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生动记录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当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用“心联通”滋润“软联通”、筑牢“硬联通”。
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了中国,造福了世界,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今天的人民日报,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5亿人次,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弘扬共同价值 唱响最美和声
新华社副社长 袁炳忠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汇聚起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凝聚各国共识和各方力量、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扬丝路精神,聚焦共建实践。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以及“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平台,共同挖掘“一带一路”这个新闻富矿;要积极拓展报道形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生产更多“内容+技术+灵感+美学”深度融合的新闻产品,让美丽的丝路画卷沁润更多人的心田。
拓展合作空间,推进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媒体人要起而行之,推动不同国家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要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和项目,推动不同国家人民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信任,更好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
破除狭隘叙事,改进传播秩序。要继续推动共建国家间的新闻产品交换和数据信息共享,追求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多元包容的国际传播新秩序;要坚定地推动国际传播秩序变革,向世界发出谋求团结进步的响亮声音。
加大共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媒体不仅是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也应是社会发展的观察者、思想者。要发挥媒体在信息采集和事实调查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更好共建“一带一路”课题展开更多深度调查与联合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提升共建国家的发展质量与合作水平提供更多政策参考。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展望未来,新华社愿同海内外媒体同行并肩携手,合力推动人文交流、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唱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最美和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
深化交流合作 激发澎湃活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邢 博
上一篇:发挥媒体作用 增进团结互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