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沙希德:“我和中国有段罗曼史”
时间:2023-10-27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穆沙希德10月19日参加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并代表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者发言。
“‘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非常重要,我很荣幸被授予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的特殊贡献奖。我也非常感恩,这是对我在推动巴中关系方面发挥作用的认可,我将继续发挥这一作用。”10月19日,在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分论坛——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活动上,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穆沙希德是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巴基斯坦“丝路之友”俱乐部负责人,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他在代表获奖者发言时说:“巴基斯坦非常幸运,能够有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支柱。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理念,它已成为一股重大的力量,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的中国朋友就像我家人”
短波收音机是穆沙希德最早了解中国的窗口。他还在上学时,偶然听到了北京广播电台的节目,后来便四处搜寻与中国相关的读物,如《中国画报》《中国建筑》等,这些成了他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素材。他还先后在校成立北京广播电台听众俱乐部和巴中青年友好协会,希望能够向更多人传递巴中友谊。
此次中国行虽然只有短短4天,穆沙希德依然感慨万千:“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只有17岁,作为学生代表去了人民大会堂,观看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演出。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发现之旅。当时的中国还相对穷困、弱小,甚至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在此之后的50多年里,穆沙希德来过中国近百次,前不久还去了新疆。在被称为“中巴友谊之路”的喀喇昆仑公路上,行驶着不少载满货物的巴基斯坦卡车,沿路景象欣欣向荣,这让他感到十分高兴。
“每次我来中国,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这次我看到,在新冠疫情后,中国正在恢复活力和能量,人们也有了新的信心。”穆沙希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富足而强大,已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领者。
穆沙希德10月19日下午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陈昊/摄)
穆沙希德长期关注中国。中巴命运共同体、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式现代化等,都是他深度研究的课题。他对中国人也有特殊的情感。他说:“中国人民非常充满活力,他们看到了稳定,他们看到了连续性,并期待着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中国,他收获了很多友谊。这次来北京,他和往常一样见了很多老朋友。他说:“我的中国朋友就像我家人一样。有人问我,你和中国是什么关系?我回答说,我和中国有段罗曼史。”
谈到这里,他笑着向记者解释,自己和清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的私交非常好。“我看着他的儿子出生,并给孩子起了一个巴基斯坦名字‘阿里’。阿里大大加强了我与中国的联系。近七八年,我看着阿里长大,每次来中国,就像是和家人团聚,家庭纽带肯定是很强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和中国关系的本质。尽管朋友关系有可能经常改变,但家庭成员之间始终都会保持紧密的联结。”
在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活动上,穆沙希德与很多老朋友合影留念。
“感谢你为中巴友谊做出的贡献”
穆沙希德1952年出生于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市。青年时期,他曾到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在位于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教授政治学和国际关系。
穆沙希德在颁奖活动上。
青年时代的穆沙希德是学者,也是媒体人。从1979年起,他定期在媒体上发表文章,主要关注媒体事务、外交政策、地区安全等问题。针对巴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穆沙希德著有3本专著。此外,他还执教于巴基斯坦一家官方培训机构,负责制定针对新外交官的培训方案。
1997年3月,穆沙希德当选为参议员。他历任巴基斯坦政府新闻事务部长、参议院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外事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目前是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10月19日的颁奖典礼上,穆沙希德特意提到自己的媒体人身份,并表示,西方媒体的报道关注“冲突”,特别是美国,经常通过负面的虚假新闻,用“人权”和“民主”作为借口来干扰别国内政。“我反对这样一种世界观。”
1972年, 穆沙希德(左)和姐姐一起参观长城。
上一篇:中共代表团访问爱尔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