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潜艇的“战争罪行”(下):悲剧性的“三
时间:2021-02-0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若是提起二战期间的苏联潜艇,这支战绩平平而自身又损失巨大的部队留给后人印象最深战果的恐怕就是苏军С-13号潜艇击沉德国“维尔海姆·古斯特洛夫”号(Wilhelm Gustloff)并造成了历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海难。可是,在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历史宣传中,这次事件被歪曲成了苏联的“战争罪行”。在本文中,我们就例举三次造成众多平民伤亡的苏军潜艇的作战,并评判他们的行为是否真的犯下了“战争罪行”。
上篇:苏军潜艇的“战争罪行”(上):波罗的海上的哀鸣
中篇:苏军潜艇的“战争罪行”(中):“邪恶的С-13号潜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向同盟国投降。次日,分散于亚太各地的日本军队都接到命令,停止战斗并且解除武装。与此同时,亚太战场上的美、英等盟国军队也停止了军事行动。但是,已经于8月9日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的苏联军队并未停止攻势,战斗仍然在当时归日本所属的北方领土上继续进行,其中就包括被日本称为桦太(からふと)的库页岛。
为了逃避苏军的攻击,当时担任桦太厅(からふとちょう,日本治理库页岛时期所设立管理当地的地方行政官厅)长官的大津敏男发布命令,要求此时停泊在大泊港(库页岛上的市镇,俄罗斯称之为科尔萨科夫)内的“小笠原丸”号、“第二新兴丸”号和“泰东丸”号三艘船只紧急运送一批以妇女儿童为主的日本平民返回日本本土。
“小笠原丸”号建成于1906年。1945年2月16日,正停泊在下田港内的“小笠原丸”号遭到美军舰载机的攻击,但受到的损失不大。同年8月20日,搭载着大约1500名撤退日籍人员的“小笠原丸”号离开大泊港,驶入北海道稚内港。大部分撤退日籍平民下船后,“小笠原丸”号于8月21日离开稚内港准备前往小樽,此时船上还留有86名船员、13名警备人员和未在稚内港下船的撤退平民共约600人。8月22日凌晨4:20分许,在増毛附近海面上,“小笠原丸”号突然遭到不明国籍潜艇的鱼雷攻击并随即沉没。船上人员638人死亡,仅61人获救(一说62人)。
“小笠原丸”号历史照片
不到一个小时之后的5:13分左右,载着大约3400名撤退日籍平民的“第二号新兴丸”号在驶往小樽途中在留萌西北大约33公里的海面遭到鱼雷攻击,鱼雷在船体右舷炸出了一道10×5米的大口子。在这之后,又有两艘潜艇浮出水面并向“第二号新兴丸”号用甲板炮发起炮击。
“第二新兴丸”号是一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海军征用的特设炮舰兼布雷舰,该船原名“新兴丸”号,为浦贺船坞所设计建造的2000吨级系列货船中的一艘,1939年建成后交付大阪商船使用,随后转入东亚海运。随着日美关系的日益紧张,作为对美作战准备的一部分,“新兴丸”号于1941年9月5日被日军征用,改装为一艘炮舰兼布雷舰。由于当时已有一艘同名的改装炮舰在服役,故于当年9月5日改名为“第二号新兴丸”号。日本海军为“第二号新兴丸”号加装了3门120毫米火炮,原来的船尾楼被打通,加装了2条水雷滑轨,并将后部船舱改装成水雷库。一般情况下,船上可以装载120枚93式水雷。战争期间,“第二号新兴丸”号主要配属于大凑警备府,其布雷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多少作用,而主要在北海道、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之间的航线上从事护航任务。为此,“第二号新兴丸”号拆除了船上的1门120毫米火炮,先后加装了一系列雷达和武器。
作为改装炮舰,“第二号新兴丸”号上除了120毫米火炮外,还装有4座双联装和6座单装96式25毫米防空机关炮,战时改装还增加了深水炸弹发射器(可装载20枚二式水雷),火力还是相当强的。经过短暂的炮战,2艘潜艇潜入水下。船上人员观察到了水面浮起的油污,据此判断可能有1艘潜艇中弹负伤。战斗结束后,遭到重创的“第二新兴丸”号紧急驶入留萌港。在船上共找到遇难者遗体229具,加上遭到鱼雷攻击时的落水失踪者,总死亡人数大约在400人左右。
同一天上午9:52分,还有一艘从大泊港运送撤退日本平民的货船“泰东丸”号在北海道留萌小平町以西25公里的海面上与不明国籍的潜艇遭遇。“泰东丸”号并没有搭载任何武装,并且按照国际惯例悬挂了白旗。但尽管如此,那艘潜艇仍然对“泰东丸”号发起了炮击,将其击沉后撤离。所幸同样执行平民撤退任务的平岛型电缆铺设船“石埼”号(いしざき)途径此地,救起了落水的百余人。据事后统计,船上约780人有667人死亡。
1945年8月22日这一天,三艘日本平民遣返船“小笠原丸”号、“第二新兴丸”号和“泰东丸”号遭到潜艇攻击。其中“小笠原丸”号和“泰东丸”号当场沉没,“第二新兴丸”号受重创,造成三艘船上至少1708人死亡,这一事件史称“三船殉难事件”。
俄方视角
2007年,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州档案馆公布了一批当年的档案资料。档案显示,当时苏联计划以2个师的作战兵力登陆留萌,并派遣了Л-12号和Л-19号潜艇前去预定登陆地点附近实施侦察,同时干扰日军从库页岛撤兵,这2艘潜艇曾有击沉敌方3艘船只的作战记录。这份档案似乎证明了“三船殉难事件”系苏军所为,而2艘攻击“小笠原丸”号、“第二新兴丸”号和“泰东丸”号的“不明国籍潜艇”则是当时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Л-12号和Л-19号潜艇,我们再来看一看俄方后来出版的战史记录。
1945年8月9日苏对日宣战时,第XIII批Л-19号布雷潜艇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第1潜艇支队下属第2潜艇大队,艇长为А.С.科诺年科海军少校,驻地尤利西斯湾。第XI批潜艇Л-12号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第1潜艇支队下属第5潜艇大队,艇长为П.З.谢尔甘采夫海军大尉。
第XI批和第XIII批都属于“列宁格勒”级布雷潜艇(亦称Л级),是在最早的第II批布雷潜艇基础上改进而来,专为太平洋舰队建造的。“列宁格勒”级布雷潜艇上都装有专门的水雷布设管,可以布放ПЛТ系列水雷。第XI批和第XIII批潜艇比第II批布雷潜艇增加了鱼雷贮备和续航力,并修改了部分设计。第XI批“列宁格勒”级布雷潜艇共建成6艘,艇号Л-7~12号;第XIII批潜艇建造了7艘,艇号Л-13~19号。
第XI批布雷潜艇侧视图
第XIII批布雷潜艇侧视图
8月19日,Л-12号和Л-19号于同日离港,这是它们自服役以来的首次战斗出航。8月22日一早,Л-12号发现了一艘开着航行灯的运输船(即“小笠原丸”号)并对其发起鱼雷攻击,但第一枚鱼雷并未命中目标。8分钟后,Л-12号又对目标发射了第二枚鱼雷并将其击沉。8月28日,Л-12号潜艇平安归港。
但Л-19号就没那么好运了,8月22日在发现并对“第二新兴丸”号进行鱼雷攻击后遭到“第二新兴丸”号的还击,但俄方记录中未提及Л-19号是否被击中。随后,Л-19号又击沉了“泰东丸”号,并在22日晚根据命令返回港口。当该艇在礼文岛附近进行最后一次通信之后便与太平洋舰队指挥部失去了联系。而据苏军战报记载,Л-19号于1945年8月24日沉没于南萨哈林岛附近海域,沉没原因极有可能的触雷,艇上64名艇员无人幸存。Л-19号悲剧性地成为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没的最后一艘潜艇。
与Л-12号同型的第XI批布雷潜艇Л-8号,隶属于太平洋舰队
尾声与结局
此役之后,Л-12号也没有执行过其他的战斗任务,1959年3月13日改用作УТС-11号训练艇,一直到1983年9月28日才最终退役。而在“三船殉难事件”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第二新兴丸”号在战争结束后得到修复,继续出海遣返日本海外移民。1946年8月,“第二新兴丸”号被解除军队征用,回归民用货船的行列并恢复旧名“新兴丸”号,1966年被出售给巴拿马拆解。
2005年8月,俄太平洋舰队派出了ГС-47号海洋调查船对Л-19号沉没地点进行了相关考察。两年后,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再一次组织人员进行考察,但没有得出有用的结论。而日本外务省方面曾要求俄罗斯对二战期间这一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进行公开承认并道歉,但未获俄罗斯理睬。
一报还一报
实际在1941年8月以后,日本就开始阻挠苏联民船在宗谷海峡和鞑靼海峡的自由通航,这严重违反了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同年12月8日,也就是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日本政府非法宣布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和朝鲜海峡为自己的海上防御区。仅当月,日本就击沉了4艘苏联船只,包括“彼列科普”号(Перекоп)和“迈科普”号(Майкоп)油船,并掠夺了2艘悬挂苏联国旗的运输船。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日本人一直在扰乱苏联在远东的贸易航行。他们经常无缘无故地扣留苏联船只,也常用潜艇和飞机击沉苏联船只。在1941年至1944年期间,日本共扣押了178条苏联船只,而被无故击沉的则有“隼”号(Кречет)、“斯维尔建筑工程局”号(Свирьстрой)、“帕夫林·维诺格拉多夫”号(Павлин Виноградов)、“阿什哈巴德”号(Ашхабад)、“集体农庄庄员”号(Колхозник)和“基辅”号(Киев)。
1942年,应苏联海军的要求,太平洋舰队派出了一部分潜艇回调支援北方舰队作战,包括2艘第XIII批“列宁主义者”级布雷潜艇Л-15号和Л-16号,以及4艘第IX批С-51、С-54、С-55和С-56号中型鱼雷潜艇。这6艘潜艇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史无前例地横穿太平洋,通过巴拿马运河,并渡过大西洋驶往北方舰队。每艘潜艇在海上航行时间近2200小时,航程约1万7千海里,1943年春抵达波利亚尔内基地。然而,1942年10月11日,Л-16号潜艇在距美国旧金山海岸800海里处遭一艘不明国籍的潜艇攻击后沉没,全艇人员全部丧生。后来的资料显示,Л-16号是被日本伊-25号潜艇击沉的。
因此,虽然苏军在未经检查和判明敌方船只并非军船的条件下击沉“小笠原丸”号、“第二新兴丸”号和“泰东丸”号三船实际上已经违反了相关国际法,但就日军在战争中对苏联民船和苏军潜艇的种种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来说,他们的这个报复确实已经很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