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穿越千年,山水之中觅知音
时间:2023-05-02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最近,#湖北省博连鸡蛋都是编钟造型#的话题意外成为网络热搜。有网友晒出在省博吃到的牛肉面,被细节震撼到,不禁惊呼:“连鸡蛋都是编钟造型的!”
在突然降温的上周末,全国文旅依然“热度不减”——
好客山东,让全国大学生争相前往;
老家河南,国风穿越引客来;
灵秀湖北,省内外的游客排起长队等待参观博物馆……
刚刚在武汉落下帷幕的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传来好消息:在3天的展期中吸引了17.9万人次参观,共签约62个文旅项目,总金额达1125亿元。
像这样的“文旅热”在全国都成为一种常态,快速复苏的信号持续增强。今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6.5%。其中,湖北数据也非常亮眼:湖北省累计接待游客1.43亿人次,同比增长29%,其中,外省来鄂游客4692万人次,占比32.81%。
为何文旅事业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答案的根源一定是——文化底蕴。
譬如生生不息的荆楚文化。正如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读懂了文化,才能更好认识这座城。
前不久,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听到的一曲古琴演奏《高山流水》,正是中国所要传递的“寻觅知音”美好期盼;而在本届文博会的湖北馆,智能机器人与激光琴共同奏响的《高山流水》悦耳动听,欢迎八方山水知音相会湖北。
两度弹奏的《高山流水》,将荆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知音文化,以及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带入人们视野。
两千多年来,寻觅知音
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至高追求
走出熟悉的地方
到不同的山水间寻觅共鸣
穿越世俗的时空
与横跨千年的灵魂触发共情
在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的先民孕育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遥远时代的郧县人,证明长江流域是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
生命在传续,历史未断代。
沿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活痕迹——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秦汉直至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这,就是总书记非常看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存在的意义。
时空飞梭百万年,长江中游文明到达了璀璨时期。“史前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力与审美情趣,彰显出楚地文化所特有的浪漫瑰丽。
这枚小小的陶塑人像上,留下两枚人类指纹,被证实是长江流域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指纹遗迹。
一枚指纹背后,是一个和你我一样曾存活于世的人。“我”和“他”之间的牵连,让我们隐约看见了文化流动、生命延续的脉络。
这也正是荆楚文化的魅力所在。长江中游已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达20余座,作为拥有长江干流最长的省份,湖北拥有17处这样的遗迹。
就在今年4月17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览会暨“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专题展览开幕式在武汉举行,180余件(组)文物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长江中游文明的辉煌。
穿越千百万年,那份当初的温度,依然还在。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以其“先驱”“颠覆”的亮点,震撼世界。
聆听曾侯乙编钟的浑厚钟声,我们能听到两千多年前的“荆楚好声音”;
循着“楚辞之祖”屈原的浪漫想象,我们能感悟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
鉴赏造型多元的青铜礼器,我们能解码楚国在群雄争霸中强势崛起的战略密码。
这股“楚风”,吹了千年,愈来愈旺。
在宜昌,由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