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越强大,面临战争风险也会增大?
时间:2021-01-13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自中国建国以来,国内外环境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但中国政府始终沉着应对,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解决众多危机,以坚定的态度在国际中站稳了脚跟。
实际上,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中国人民能够有今天这样安稳的发展环境,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外,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等等多个因素,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有人指出,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面临的战争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呢?我国又如何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中美战争呢?
一、中国曾经面临的战争风险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作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世界的面前,与此同时,一些潜在的危险也随之而来。
首先就是发生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形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战中多数国家都受到了战火的侵袭。
但是由于美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并没有在美国本土上进行、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当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迅速成为两个敌对阵营中的带领者。
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后,分别站到了相互对立的阵营当中,双方就南北统一问题争论不下,矛盾不断升级,最后于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
战争中,美国和苏联都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在亚洲的领导权,先后加入到了朝鲜战争中,让这场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边境,对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中国的领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于是,中国被迫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其次,是发生在1962年的对印度自卫反击战。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的掌控成为独立的国家后,就开始了向周边国家的步伐,刚刚成立的、政权还不稳固的新中国就成为它的首要目标。
而后从1953年到1962年,印度先后入侵了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中国政府曾试图通过和平外交的手段改善当前双方对立的情况,进一步解决中印边境问题。
但尼赫鲁政府对这一方式并不理睬,反而在持续不断的调兵调兵遣将的基础上疯狂挑衅中国政府。忍无可忍之下,中国政府做出了打击印度政府的嚣张气焰、保卫国家边境安全、对入侵印度军队进行反击的决定。于是,中国又一次被迫加入到区域战争当中。
最后是发生在1979-1989年对越反击战。自60年代开始,中国与苏联就中国发展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分歧,双发关系不断恶化,双方军队在边境地区也常常发生军事摩擦,双方局势日趋紧张。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政府开始逐步蚕食中越边境,不断入侵周边国家,甚至直接宣布中国的部分领土归属越南,对中国的领土和生存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再次开始了保护国家安全的战争中。
二、为什么说中国面对的战争风险在加大
1政治因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三年内战中获得了领导和统治中国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美国试图将中国变成自己在亚洲的"眼睛"、牵制苏联进一步发展的计划,也让美国在亚洲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削弱。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自动加入到社会主义阵营中当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只有"打天下",并没有"坐天下"的经验,因此在很多方面需要向苏联学习,借鉴苏联的模式和经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和美国都看到了作为新生国家的、属于中国的潜力,所以苏联非常乐意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并在建设初期给予中国大量的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在国际上也在不断帮助和扶持中国。可以说,苏联仿佛中国的"老大哥"一样尽心尽力帮助新加入的"小弟"渡过难关。
但是,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上看,苏联的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自己在的亚洲的地位和势力范围,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同时将中国放在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上。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美国支持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多个战争,不断的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政权进行骚扰,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恐吓和威胁着中国的新生政权。
随着中国领导人在不断摸索和前进过程中,逐渐寻找出一种适合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再加上苏联利用中国成为"挡箭牌"的野心逐渐显现,中国和苏联在外交、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均出现了摩擦,双方的关系也在珍宝岛事件后急剧恶化。
此后,苏联便连同其他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敌对的政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中国低头。此时,在军备竞赛中处于弱势、不希望苏联进一步扩张的美国看到了亚洲局势和社会主义阵营中这一微妙的变化,决定改变对待中国的政策。
于是,上世纪70年代,基辛格和尼克松先后访华,为之后的中美建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美建交开始复苏。见到这种情况,苏联授意越南政府侵犯中国的领土,并多次试图挑起中越对立,进而引发战争。
可以看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共产党政权还不牢固之前,中国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孤立无援的状态当中,一旦与苏联或美国中的其中一方交恶,中国就会面临着陷入战争的境地。
2经济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格局便发生了重大转变。
首先是西欧各国的结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本国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国与国之间的恶化关系,开始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其次便是东欧社会主义内部的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等多个问题,加快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社会生产力转变的步伐。
同时,随着国际间信息和交通沟通愈加便利,使得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这些国际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是相对平稳的、和平的发展空间,并且受到这种国际环境的影响。
中国政府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研究中国之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之后,转变中国未来发展策略和重心,为国内的市场经济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到各种国际事物中去,在改善国际政治环境带来的多种压力的同时,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与别国深入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开拓属于中国的国际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当世界格局发生转变后,美国就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也即美国可以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动中迅速出击,一跃实现称霸全球的美好愿景。
但当看到中国短时间内发展后,美国深深的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意识到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美国转变对中国的政策,虽然表面上依旧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军事方面与中国产生较大的摩擦。
三、如何避免中美战争
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系在特朗普上任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在疫情爆发期间,美国与中国的敌对关系达到了顶峰。
特朗普政府就新冠病毒问题向中国"开火",呼喊着"维护人权"的口号抨击着中国政府,将美国国内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归结于中国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骚扰中国,似乎认为这样做就可以维护美国的利益,转移国内矛盾。
为了避免战争,中美双方应当从这样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美国需要认识到,中国虽然倡导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对美国挑衅做出反应,如果美国会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样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出击。
因此美国应当改变自己对中国的外交策略,尊重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中国核心利益,走和平的发展道路。
其次,中方可以发展团结的力量。只有当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牢固的经济联系,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冲突的出现,才能防止其他国家趁虚而入。
最后,双方领导人应当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起共同发展、友好互惠的桥梁。只有建立相对牢固的合作基础,双方才能共同发展,世界权力格局也会在和平的环境下完成转换。
或许中美双方领导人提前预见了这一结果,中方才会通过各种方式打开与美国沟通、友好建交的通道,美方新一届政府也在为中美关系做准备。
未来,美方也会就这一问题做出改变,扼杀一些可能的危机苗头,从而防止军事冲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