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手不及!银行“秋后算账”,有购房者被“抽
时间:2021-04-20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不相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部分人总是在楼市中“翻云覆雨”展示个人投资魅力,受益于这些年房价持续上涨,一些人实现了财富的翻倍增长,利益驱使下,胆大的人更加“有恃无恐”,不断加大杠杆入市操作,企图获得更大收益。
这些人向来信奉“拿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这个“别人”指的就是银行。他们擅长通过多种渠道,从银行借到较低利率的大量资金,转手将资金投入楼市“炒房”,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手段就是,经营贷和消费贷。
他们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殊不知一切都在银行的掌握之中。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该来的总会来”,这不,多个城市多家银行在进入2021年之后,已经按照上面要求,严格审查自2020年6月之后的贷款人资金使用情况。比如,上海在3月12日,发布了《2021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明确将进一步防范企业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一旦查到这些资金存在违规操作,银行会怎么处理呢?
这两天在网络上疯传着一张截图,大概意思是,上海有人已经收到银行的《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告知贷款人银行要提前收回贷款,理由是贷款人未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最迟还款期限为2021年的3月31日,逾期不还会产生逾期利息,且银行有权进行法律诉讼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几百万的贷款,在极短时间内被要求偿还,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公司,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有人觉得当初在办理这些贷款业务时,银行不可能全然不知资金的真实用途,现在来个“秋后算账”是“不讲武德”的表现。
怎么说呢?
银行其实也挺“委屈”。如今严查的消费贷、经营贷主要是2020年6月份之后贷出去款项。去年的情况大家也很清楚,为了尽快复苏国内经济,银行配合上层管理要求“对实体行业让利1.5万亿”,降低了贷款门槛,缩短了放宽周期,银行也没料到,初衷是好的,最后这些资金会被拐着弯的流入楼市。
当然,“委屈”归“委屈”,银行后期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致使部分银行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实体行业没帮上忙,还间接助推了房价的上涨,确实没把事情做好。
事情没按规则办,银保监就要对其进行处罚。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银行已经收到来自银保监会的几十张处罚通知,多地银保监会还要求银行全面自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银行通过“抽贷”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整改方案之一,贷款者一旦被查出来,只有两条道路可走:
第一点,死扛到底,拒不还款。
这么做,毫无疑问是和银行彻底决裂,后果不堪设想。众所周知,在这个年代,大家最注重的就是个人征信。如果执意不还款,个人征信上会记上浓厚的一笔,有了“记号”后,贷款人在生活、经济、生意往来上都会有很大影响。
除了征信有污点之外,银行肯定会通过法律手段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房子铁定是保不住了。银行收回房子拍卖偿还借款,法拍房价格一般会低于市场价格,等于个人账面财富又要缩水,因此不到万不得已,贷款人不可能和银行撕破嘴脸。
第二点,赶紧卖房偿还贷款。
一般来说,经营贷、消费贷银行给出的利率是三四个点,房贷利率则在五六个点,贷款金额越高,差距越大,很多人千方百计通过经营贷、消费贷等途径贷款买房,图的就是几十万的差价,只要没被发现,几十万就能收入囊中。
一旦被银行要求提前偿还,这上百万的贷款本息,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短时间内都很难凑齐,为了凑齐资金很多人只能选择卖房子。由于房子都是几百上千一套,短期内想要套现就只能降价处理,这部分资金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持有期间收益。
总之,面对银行突然的“抽贷”行为,贷款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不管是死扛到底还是赶紧卖房还钱,损失都是非常大的,但怎么说呢?
说银行“秋后算账”也好,说银行“不讲武德”也罢,归根结底最大的错误还在贷款人本身。如果不是一开始就踩着“禁忌”各种倒腾投资买房赚钱,又怎么遭遇今日的被动局面呢?对于购房者被“抽贷”,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