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0年内3次提出军队“消肿”,裁军百万,
时间:2021-02-06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邓小平在战争年代,大多时候做的是政治工作,但丝毫不妨碍他军事上的才能、战略上的眼光以及对部队的了解,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就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战争,兵不在多,在于精,庞大的军队,臃肿的机构,只会压缩本就紧张的军费,使得军队无法现代化,科技化,这无疑变相地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为此,他曾在10年内2次提出军队“消肿”的问题,尤其是第二次,更是裁军百万,精编部队,让人民解放军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参观81年华北大演习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军队“消肿”是在1975年,当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负责整顿军备的工作。1月,邓小平分别召集总参,总政,总后,各大军区,海军,空军的干部进行座谈,讨论压缩军队等问题。在这些会议上,他主要提出了三点,一,三总部机关庞大,机构重叠,需要精简;二,部队超编多,每年至少要减少5万人,总共要减少100万兵,50万干部;三,精编后,多下的军费用来搞装备。
1月25日,邓小平在总参机关团以上干部的见面会上指出,军队臃肿,人数增加太多,军费开支大,且很多都花费在人员吃穿上,很多优良传统丢掉了,打起仗来就不行,为此,军队的总人数要减少,编外干部太多要处理。事实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当时人民解放军总兵员超过660万人,军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这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70年代初解放军
2月9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委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军队整顿工作,要求总参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确定编制。各军区,海空军,兵种,各师团的编制都要定下来;铁道兵要缩减,要保留技术骨干,工程兵亦是如此;炮兵,装甲兵要缩小编制,通信兵归总参作为一个部。第二,精简主要是减少机关和保障分队,不减少技术兵,相反技术兵种要加编。第三,要定编制。在明确编制的基础上进行精简。之后,邓小平多次提出,机构不要设多了,机构越多越麻烦,不要搞复杂了。
7月1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军队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了一下,有五个字,肿,散,骄,奢,惰。这一次编制要严格搞,要切实遵守编制。”之后,中央出台了《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并转发给各个单位。到1976年底,全军总人数比前一年减少了13.6%。
可惜的是,这次精编工作,随着当时的一场政治风暴,中途夭折。
邓小平第二次提出军队“消肿”是在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后,邓小平在一次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军队成堆的问题,真正说到底,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问题,而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才是最根本的。一个指挥机构打麻将有五六桌人,你怎么办事啊!机构臃肿不堪,单单这一条就把我们冲得一干二净,再好的方针,政策也搞不好。”
解放军技术兵种
1980年,新一轮精编工作展开,部分野战师由满员师改为简编师,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给公安部门,撤销基建工程兵,所属部队按系统转业到中央和地方。
对此,一些部队高层并不理解,邓小平说:“我们存在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军队要提高战斗力和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 他还说:“我们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素质比较差,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支出的军费相当大,不利于国家建设,也妨碍军队的现代化。减少军队,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加强国家建设。”
1981年,解放军在华北进行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演习,参演部队共有11万人,1300辆坦克装甲车,1500门大炮和285架飞机,这是一场现代技术,现代武器的演习,证明了军队消肿工作的正确性。
华北大演习
邓小平第三次提出军队“消肿”是在1984年,当年10月1日,中国举办了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1日,他发表讲话,提议军队再一次消肿,他在会议上先是肯定了阅兵式的成功,然后话锋一偏,指出一个缺陷——我军高层领导老化。用他的话来说: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是没有的,只此一家。
针对军队高层老龄化,邓小平说:“我们军一下干部调整比较好,比较年轻,当然还要继续调整。所谓干部老化,是指军级以上,兵团级以上,这就涉及在座的所有人,包括我在内。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在部队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对部队时交不了账的。”
“我们在座各位的任务,就是找加班人,要破点格,凡是看准了的人,要大胆提拔上来,我们帮他,就把他们放到重要的或者更重要的岗位。现在老一点的人,有一部分就应该让出位置来,用一些方式,顾问委员会的方式或退休的方式,主要是退休的方式。讲改革,这是最大的改革,也是最困难的改革。”邓小平是这样说的。
建国35周年阅兵
说完军队老龄化问题后,邓小平又将问题转移到裁军问题上,他提出了裁军100万人。
邓小平有自己的想法,当时中国军队总数为340万人,军官和士兵比试1比2.45,也就是说一个军官只能领导两个半士兵,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当时美国的比例是1比6.15,法国是1比17。解放军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机关庞大,机构重叠,一个军区的领导班子居然有十几到二十名左右。
庞大的军队影响了军费支出,当时中国的军费不到200亿人民币,其中多数被人头费占去,真正用于军备更新,提升战斗力的少得可怜。值得一提的是, 从1953年-1983年30年时间里,中国用于个更新武备的费用,比美国在1982年的同类费用还少200亿人民币。因此,在邓小平看来,解放军要实现现代化,裁军百万势在必行。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用火箭筒
邓小平还阐述了裁军百万的另一个好处,裁掉的军队可以参与经济建设,比如空军可以腾出一些机场搞军民合用,支援国家发展民航事业,比如海军的港口可以搞民用,增加国家港口的吞吐量,国防工业可以发展民用生产等等。一旦经济好起来了,那么武备更新就上来了,军队现代化能力也上来了。
对此,有人提出异议,如果爆发大战该怎么办?邓小平指出,目前能发动大战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然而,两国均拥有大量核武器,因此都不敢打,可以肯定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发生世界级的战争,至于中小规模的战争,精编的人民解放军应对绰绰有余。
在邓小平力主下,人民解放军在1985年开始,进行裁军百万,到1987年,完成裁军工作,经过裁军精编,三总部机构减少了六分之一,机关人员减了一半;原来11个军区合并成7个,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各市,县武装部改为地方建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76种干部职位改为战士担任;官兵比降为1比3.3;60万干部退出现役,专业到地方。
百万裁军
经过一系列简编精编,到1987年,解放军总数为300万,也是从这一刻起,人民解放军真正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上一篇:开国上将王震:新疆重生的大功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