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数据背后的“秘密”
时间:2021-04-0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原标题:聚焦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数据背后的“秘密”
12月10日,伴随约700万名人口普查员“走街串巷”结束,为期40天的“大国点名”划上句号。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10年间,我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人口分布出现了怎样的变迁?我国真的已经走出人口红利期了吗?今年展开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不仅将勾勒出我国人口总量与人口分布的“全貌图”,而且将为未来我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布局、各项政策的制定与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将于2021年4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而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分布的变迁及其可能带来的政策变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已经通过持续数年的各项研究得出预测结论。跟随专家学者的讲述,本刊记者与你一起“先睹为快”。
人口流动与公共政策双向“互动”
调查时点居住地、户口登记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普查员们走村入户,将人口普查短表发放到每一个家庭。在表格的12项个人登记项目中,上述4项涉及流动人口的内容以1/3的占比高居“榜首”,受教育程度、是否识字两项关乎国民教育的登记内容以1/6的占比紧随其后,姓名、与户主关系、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出生年月、民族6项常规个人信息则占据着普查短表的其余“半壁江山”。
人口普查短表是第七次人口普查面向全国家庭发放的人口普查登记表。在普查短表登记结束后,我国每100户家庭中有10户家庭再次收到一份人口普查长表,这是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照随机等距的原则,抽取10%的家庭开展的更详尽普查。在普查长表中,针对流动人口的普查登记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5周岁及以上人群填报)等普查项目。
“人口流动影响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影响着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无论是规划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还是其他规划与政策,都不能脱离人口要素。”张耀军表示。
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各项政策都左右着人口的流动方向。“大约1999年,我在北京市做调研时,有一位被访者告诉我:‘有了城镇户口,我可以当兵优先、就业优先,甚至上技校都能优先。’为了从农村进入城市,他花费2000元购买了一个城镇户口。”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长期跟踪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她讲述了自己亲历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户籍制度逐步放宽,选择离开出生地或户口登记地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其中有为数不少的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是城镇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最重要就业领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卓贤表示。
国际贸易造就的城镇制造业就业岗位吸引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方扶持政策创造的当地就业岗位也在引导着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2010年,四川省的外出农民工约为810万人,到2011年变成了500余万人,到2016年变成了约50万人。这种变化说明,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回流’。原因在于,四川省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提供了很多平台,鼓励返乡人员在本地就业创业。”邱爱军说。
顺应人口流动大趋势,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将流动人口作为重要的统计数据列入普查项目:1990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增加了对流动人口状况的调查;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流动人口状况的调查愈加精细化,首次将普查时点居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列入普查短表,这一变更延续至本次全国人口普查。
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应该建多少、应该建在哪里。可以说,看懂了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向和分布情况,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的流动方向和分布情况。”张耀军指出。
经济发展的“高原”,也是人口集聚的“高地”
如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的各个区域绘制出“地形图”,那么,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经济“地形”的3个制高点,其他东南沿海省市、山东半岛和以郑州、西安、成都等为“圆心”的中西部城市群将组成我国经济“地形”的“高原”,这些城市群辐射到的周边腹地会形成我国经济“地形”的丘陵地带,而“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部分区域则会构成我国经济“地形”的广袤平原。
上一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有关情况应询答记者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