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为什么会有暴跌?
时间:2021-04-30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导演说(72)
公众号:导演的烟蒂,点
行情一旦出现较大的跌幅,正常人的想法一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生了什么?只不过很可惜的是,往往我们通过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是根本无法知道涨跌真正的原因的,愿意天天写涨跌原因的人大多是为了博眼球,并不明白涨跌内在的道理。
本文致力于让读者了解到暴跌背后的真相。
暴跌的必要条件所有的暴跌,都需要固定的基础的必要条件。这种必要条件也不多,一共就俩。
1、 估值过高。
2、 不专业的资金比例过高。
一个个解释。所谓估值过高,其实很简单,就是估值和公司的增长速度不匹配。以茅台为例,2600块钱的茅台接近80倍PE,但2020年茅台的增速只有10%。我们先定个合理价吧,一个公司如果利润不增长也不下降,永续经营,那多少倍PE合适?一般来说,10倍合适。以这为标准,一个年化10%增速的公司,严格来说PE在30以内是合理的。再考虑到茅台自身具备的极强的护城河,可以适当的给其估值提高一些,但满打满算,40倍已经是极限了。结果呢,即便是用2021的潜在业绩换算,2600块的茅台也是70倍,距离合理起码跌40%。
随着股票估值的上涨,注意,导演这里说的是估值,不是价格,价格不等于估值。有的股票价格涨,但估值不变甚至还有所降低,这种情况要考虑进去。当一个公司的股票估值上涨,逐渐脱离业绩能支撑的程度时,就会引来抛售,最先抛售的一定是赚钱最多,最专业的投资者,买入接盘的人也一定是不专业的投资者。当然,这有个过程,随着价格越涨越高,呈现出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即,卖出的人全是水平高的人,买的人全是水平差的。
水平不差,能在高价买入?
不专业的投资者买入之后,尤其是群体,是不可能做到持有不动的,人家买进来往往都是短线赌博,恨不得今天进明天就出去,彼此之间根本谈不上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当这类资金占市值比例达到一定阀值的时候,价格就有了下跌的基础。
于是我们其实可以很轻易的做出判断,一个估值虚高,业余资金热情参与的股票,崩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哪怕是茅台。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条件是必要条件,且缺一不可。如果估值过高,但业余资金介入比例偏低,一样跌不下来,就会形成所谓的抱团上涨;如果业余资金比例高,但估值偏低,也跌不到哪里去。因此,股票的暴跌,这两个条件都是必备的。
暴跌的充分条件接下来就到了充分条件。
在数学这门学科里有一个知识点,叫充分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发生某事不仅仅需要具备必要条件(基础),也需要具备充分条件(动机)。这个道理在股票市场里同样适用,想要出现暴跌的走势,必须有一个充分条件。
这就好比一个初步具备反社会心理的变态杀人狂,如果他没有接受到社会的负面刺激,其实他是不会做出反社会行为的。往往那些反人类的行为,当事人都曾经遭受过精神上莫大的刺激,这就是充分条件。
越强的外部刺激,带来的暴跌也就越强。比如07年的大牛市,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A股直接再见了;又比如15年的杠杆牛,去杠杆政策一出,一夜之间就开启暴跌模式。
本次的核心资产暴跌,不外如是。
案例与现状我们来说个案例吧。撇开07年和15年这两个很明显的股灾之外,仍旧有几个不错的暴跌案例。
多研究研究暴跌,能显著提高现在和未来出现暴跌的应对能力,满满的胶原蛋白,收好。
这两年最经典的案例是18年。18年的高点在2月,且整年的行情基本上都在跌,年末12月才勉强企稳。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首先,18年2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足以重塑市场所有股票估值逻辑的事。
具体是什么,大家最好自己查查,导演的公众号不方便写出来,写出来也发不出来。
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整体市场过去看上去不贵的东西,立马就变的极其昂贵,于是抛售在所难免,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7月。18年7月的贸易战又来了一波无缝衔接,于是再次重塑估值逻辑(战争是重塑估值逻辑的重器),继续下跌。等市场缓过劲来,发现上述两件事最后都过去了,于是估值逻辑又变回原来的模样,这也是19年开始核心资产上涨的原因。
篇幅原因,我们直接再来看一下这几天核心资产的暴跌。
首先是必要条件。显而易见,无论公募基金如何抱团,白酒、新能源板块的估值已经很离谱了,脱离合理估值普遍都是一倍起,加上不专业投资者通过炒基金入市,这类公司的股东结构里,不专业投资者的比例已经达到空前高度。具备了足够的崩盘基础。
然后是充分条件。
本次核心资产暴跌的充分条件其实并不强,至少目前导演没看到太强的硬逻辑,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公募基金面对巨量的申购和赎回操作难度太大,这么下去必然引向股灾,为了预防,提前减仓。于是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公募都减仓了,张坤的基金直接停止申购加分红,一套组合拳强制给客户减仓。
市面上也有说是央行闹的,但这理由太牵强,基本属于个别自媒体造谣博眼球式的自嗨。
至于昨天的暴跌(2月24日),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港府,莫名其妙提高印花税的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这个有必要多写两句。
港府提高印花税,都没有提前通知港交所,显然是冲动行为。消息显示,香港税收的10%来自于股票市场,占比颇高,为了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印花税增加一点政府收入,其实倒是也可以理解。只不过背后体现了两点问题。
1、 香港经济萧条的过分
股票交易印花税占总税收10%,这比例高的已经太离谱了,证明香港的产业空心化极其严重。经济不好,管理者要背锅。以下省略数万字。
2、 涸泽而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实操层面看,加印花税真不一定能提高政府税收。
印花税税收=税单价*交易量。
提高印花税,如果没降低交易量,那确实没问题,会提高总税收。但提高印花税必然会打压投机者的交易热情,必然会降低交易量,这一来一去,搞不好税收还会变少。
另外,即便未来交易量增加真的带来了额外的税收收入,那不增加印花税是不是会进一步增加交易量?不知道港府有没有认真测算过税单价的边际提升带来的交易量的边际减少,由于缺乏数据,导演直觉的认为,此举纯粹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多此一举。
老老实实呆着,啥也不干,南下资金也会让港交所的印花税水涨船高,加印花税纯粹画蛇添足。
小结一下,由于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并不算太过分,只有白酒、新能源等个别板块估值过高,因此大部分其他板块的核心资产其实是茅台的陪跑,随着茅台未来进一步下跌,这些陪跑行为会逐渐减少,板块之间会开始有序分化,因此,反正导演现在看不到啥系统性风险。同时,由于公募基金的主动减仓行为,业余资金的进入受阻,加上南下资金分流,市场进一步积累风险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样继续暴跌的动力也就没这么足,后面顶多就是缓慢的涨涨跌跌而已。
作为价值投资者,本来导演就不喜欢牛市,现在这么一搞,水温刚刚好。
粉丝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