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生:15岁离家参军,分别71年,家中106岁老母
时间:2021-01-08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一边是保家卫国,一边是孝敬父母,你又会怎么选呢?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只能四处躲藏以在硝烟中侥幸获得一线生机,战争,耗费一个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会让一个国家的多少人因此而无辜丧失生命,但在很多侵略国家眼里,他们却看不到这些。
他们心心念念地,只是这场战争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利益,能够获得多大的殖民地,开拓怎样的港口,航道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就如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一度占领了世界多个大陆的土地,以战争侵略的方式,获得了无数的殖民地。
彼时的中国大陆上出现的侵略者也是如此,他们带着刺刀和枪炮,意图在这片华夏大陆上开拓出一片广袤的市场,他们的耳朵里,看不到中华民族的嘶吼。
在这般紧急情况下,不站出来反抗,我们便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沦陷。于是谢春生在家国大义之间作出了选择,终于他还是放弃了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机会,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
被迫逃难,痛失父亲谢春生,出生在一家乱世里的农民家庭,但在当时,本就战乱横飞,在那些手持枪炮的许多人眼中,人命如同草芥,即使生活在农村地区。
谢春生一家也依旧避不开炮火的袭击,但在农村生活的他们,虽然生活十分拮据,谢春生同他的妹妹从未上过学堂,但相较一些战争直接波及的地区,生活还算平淡踏实。未曾上过学的谢春生,至少还拥有一段稳定日子的回忆。
但好景不长,只要战争一天存在着,便一天会有人在炮火中四处逃窜,随着日军的侵袭,抗日战争在全国全面爆发,谢春生一家所生活的地方也没能逃过炮火的侵袭。其父母被迫带着他们逃难。之前的生活虽然十分拮据,但也还算平稳,至少能保证一家人吃饱饭。
但在逃难的过程中,目之所及,尸横遍野,炮火纷飞,他们又能从哪找到足够的食物满足温饱呢?是以在逃难途中,他们经常需要扒树皮来充饥,沿途许多活活被饿死的人的尸体。
在一家人艰难寻找一线生机之时,谢春生的父亲为保护一家老小,不幸在炮火中死亡,自此,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便如此崩塌了,所幸谢春生的母亲十分坚强,她深知丈夫的死是为了自己和孩子。
于是咬牙坚持着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暂且远离炮火侵袭的一个小山村,带着两个孩子终于安定了下来。
离家出走,决意从军随着母亲安定下来的谢春生,始终无法忘怀父亲惨死的情状,他的脑海里始终对于父亲的死充满了无限的自责与悲痛。怨自己力量太过薄弱,怨战争的残酷却总是要牵连无数无辜的人,恨自己生逢乱世,却只能在一个小山村苟且偷生。
在次次夜不能寐中,谢春生的心里慢慢诞生了一个念头—从军,只有从军,才能让他得以了解心愿,解开心结,他不甘愿一辈子缩在这个小山村里,一辈子沉浸在因为无能为力而眼睁睁看父亲被夺去生命而造就的悲痛中。
“参军”这一心愿如同一个执念,一直回荡在十五岁的谢春生的心上。于他而言,也只有此,能解救他了。
在安顿下来不久,谢春生便收到了征兵的消息,在谢春生的一腔热血的鼓动下,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和妹妹,却遭到二人的极力反对,是以主观角度上,是谢春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实现心愿,也能做一回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
但在客观角度来说,母子三人本就是逃难与此,谢春生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十五岁孩子,一位父亲豁出性命所保护的人,还是这个家庭的支柱,更何况那个年代,孤儿寡母本就不好生存,谢春生想的很好,自己从戎去了,可母亲和妹妹接下来的生活将更加艰难。
更何况,对于一个刚刚失去丈夫,被迫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长大的母亲而言,怎能容许自己的儿子去走上一条一片凶险、生死未知的路呢?
但谢春生没有想到那么多,亦或许在“家国大义”同“孝敬母亲,平稳苟活一世”之间,他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他的“大义”与先进的思想领悟,让他意识到若想真正迎来平稳的生活,那便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战争,一味的躲躲藏藏所换来的平稳只是一时的,于是他选择了瞒着母亲和妹妹,趁着夜色,离家出走,没能留下一封信件,便加入到为了抵抗侵略者的队伍中。
在谢春生离去的当晚,他的母亲和妹妹听到声响也装作无事发生,只是躲在被子里偷偷掉眼泪,但一别之后,谁也无法预知今后何时再能相见,又或许是永远的离别。
于“小家”而言,他是自私的,但于“大家”而言,他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侥幸存活,经71年终于重逢离家之后,谢春生得以成功地加入了军人行列。即使在决定离开家的那一刻,他便做好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准备,但在这么多年的无数次战役中,对于同母亲和妹妹团圆的执念还是在不断给予着他活下去的动力,让他得以一次次化险为夷,侥幸活了下来。
终于,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谢春生也成为了诸位抗日英雄中的一员,在欣喜祖国终于不必生活在被日本侵略控制的惊恐之中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对于自己即将与母亲妹妹团圆的喜悦和渴望。但奈何,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料的。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谢春生所在的军队接到上级指令,需要去外省参与另外一场战争,身为其中一员的谢春生也被迫服从指令,奔赴远地。
而之后,更加脱离他掌控的,谢春生所在的国军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屡屡失势,不仅没有很快取得胜利,凯旋而归,反而还被迫迁移到更远的地方,在此境况下,谢春生由于种种限制,一直没能回到故土,与亲人团聚。
谁能料到,自十五岁这一别竟然71载。战争终于结束之后,谢春生被迫滞留在他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当时交通的限制,导致一时间谢春生根本无法回乡,更甚无法获得有关家中的任何消息。
后来为了让自己得以生存下去,谢春生选择了做一些小生意来赚点钱,后来随着谢春生在异乡逐渐生活步入正轨,他也得以成家立业了。
但令谢春生遗憾的是,自己始终无法与家人们取得联系,自己所赚的钱财无法来帮助母亲妹妹,甚至就连自己的人生大事他们也无从得知,彼时的谢春生在自己无尽的遗憾中,开始感叹自己当年是有多不负责任,对于母亲妹妹的挂念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2008年,谢春生终于得以与远在他地的妹妹取得联系,在与亲人分隔了71年之后,谢春生毅然决定要去与亲人团聚,在路上,这个也已经变成八十多岁老人的抗日英雄,也会像个孩童一样脸上挂满笑容。
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旅程之后,谢春生终于见到了妹妹和已经失聪的母亲,彼时谢春生的母亲已经106岁,还在家里苦苦等候自己的儿子归来,但看到谢春生时,他的母亲依然认出了这是自己离家数十载的儿子,一时间,谢春生在母亲身旁痛哭流涕,一家人在泪水中,紧紧相拥,在时隔了71年之后,终于得以团聚。
但令人不禁感叹的是,或许是同分隔多年的儿子相会的信念支撑她活到现在,而在她见到自己的儿子的当晚,她便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结:在“小家”和“大家”之间,你又会如何抉择呢?无论如何抉择,那都会是你的人生,只是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演变。
人生的旅程永远是充满未知的,在面临一个岔路口时,我们无法预知每条路会走向什么地方,会带我们获得一个怎样的将来,但我们能够明确的,在某些分岔路口,我们的许多选择或许会令我们遗憾,或许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非自己真心想要的,可人生不正是因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我们无法知晓每个选择的结果而丰富起来。
若谢春生知晓了自己当兵之后会与亲人分隔数十载,可能这便又会是另一个故事了,他的人生也将重新谱写。所幸最终一家人还是得以团圆,这段故事终于也算有了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