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什么毛主席要求,
时间:2021-09-01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西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戈壁滩上空,第一次升起了巨大的火球和蘑菇云,这火光冲天的一幕意味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时,中国也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那一日,举国欢腾,整个华夏民族到处都洋溢着激动和喜悦。全国人民涌上街头,奔走相告,广播中一遍一遍地播报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
而北京的长安大街上,兴奋的人群更是不停地追逐着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大卡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这值得纪念的一幕,也被定格在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
同一天,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研发核武器,不是为了侵略和战争,而是为了防御和和平。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制造核武器,只是为了保证中国人民免受核武器的侵害。”
中国首枚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向全世界完美地展示了新中国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打破了苏美等超级大国在核技术上的垄断和桎梏,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1)第一枚原子弹制造过程人类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核武器的威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了给予穷途末路的日本以最后的打击,美国分别向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威力十足的原子弹。
原子弹的爆炸,给日本民众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了日本这场长达14年之久的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曾多次秘密地在中国边境设置军事基地,这其中也包括了二战后被美国接管的日本。抗美援朝时期,被志愿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美军甚至一度想要故技重施,再次使用原子弹以获得战争的胜利。但考虑到中苏关系,以及英国等盟友的极力反对,才最终放弃了向朝鲜半岛投掷原子弹的计划。
面对美国实施的政治上与军事上的双重威胁,1955 年 1 月 15 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并在此会议上慎重地做出了全力发展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
然而,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处于一穷二白的时期,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研究资料都十分匮乏,甚至连适合研发的场地都没有。
于是,在1957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协助研发原子弹的协议。苏联同意为中国提供原子弹研发的尖端技术及先进设备,同时派遣专家团队进驻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原子弹的研发。
然而,随着1959年中苏关系的完全破裂,苏联停止了一切对中国原子弹研究的技术支援。同时将设备和专家全部撤走,甚至连研究资料都一张不留。
苏联专家临走时还嚣张地表示:“离开苏联,就算再给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个原子弹。就算现在给中国个原子弹,中国也爆不响。”
苏联专家撤走时,原子弹工厂甚至都没有完全建成。然而这个时候,中国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从此,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研发之路。
原子弹研发的关键时期是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时间。那时,中国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很多地方都饿死了人。即使在粮食严重不足,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仅仅靠着清水和油灯,依然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
当时最大的技术难关就是没有人清楚原子弹的爆炸流程,经过反复的试验,不断地研究,一次次推倒重来的精密计算,最终制定了原子弹塔爆方案。而这一方案是中国独有的,具有创新性的原子弹爆炸方案。
从1957年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仅用了短短的7年时间。
与其他科技大国掌握核技术的时间相比,也就略多了几个月而已,却创造了尖端技术不对称发展的奇迹。而原子弹爆炸时的那一声巨响,震撼的不仅仅是中国民众,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2)毛主席为何要求通知日本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率先将此消息通知了日本。
周总理在毛主席的示意下,亲自给当时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周总理特别强调了七个字“迫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周总理也在信中声明了如下三点:“第一、中国制造原子弹不是为了侵略和战争,而是为了自保和和平;第二、中国不会以任何理由,在任何情况下率先使用原子弹;第三、中国绝不会对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日本在二战期间曾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制造了很多人间惨案。而且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及时做出承诺,日本可能会由于惊吓产生误会,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动,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与此同时,中国也表明了自己的大国态度,核武器已经不再是英美等国所独有,中国已经有了抵抗强敌的能力。所以说这一声明既是安抚也是警告。
即便如此,日本各界的反应也异常强烈,纷纷发文指责中国。
时任日本官房长官的铃木善幸代表日本政府发言称:“日本政府强烈谴责中国制造核武器的行为,他谨代表日本人民提出强烈的抗议。”
日本新闻周报也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报道中指出:“日本保守的政商界人士,对中国研制核武器和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感到震惊和沮丧。”
甚至有日本官员承认,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国行列,再也无法继续将中国共产党排除出国际政治舞台了。即使中国国家领导人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承诺,绝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可是在日本看来中国拥有核武器仍旧是一种十足的威慑。
3)其他国家作何态度其实,世界各国对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态度也迥然不同。
美国的情报部门一直都怀疑中国没有自主研制核武器的能力。毕竟当年美国研制核武器时,专家团中至少有14名诺贝尔奖得主,而中国只有当时在各高校任教的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以及刚刚归国的钱学森和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
当消息传入美国,美国各界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核大国的行列,这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美国总统约翰逊立刻取消了原定行程,对美国民众发表公开演讲。
约翰逊说道:“我们会继续履行亚洲同盟国防卫上制定的承诺,继续为亚洲同盟国提供无条件的保护,并呼吁亚洲各国共同努力发展经济合理利用原子能。请大家放心,美国仍旧十分强大,中国拥有核武器不会对美国造成任何影响。亚洲各国如有被中国侵略,我们很愿意伸出援手。”
在接下来的几天,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
由于中国没有披露原子弹爆炸的过多细节,美国《纽约时报》只能根据自己的消息渠道猜测爆炸地点位于中国西部的中苏交界区域的新疆地区。
正是因为这颗原子弹,才让美国开始重新考虑恢复中美关系,也才有了1968年的尼克松访华事件。
如果美国再强装淡定,那么苏联就十分尴尬了。
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苏联不顾情谊撤走所有援助,不仅落井下石还撂下狠话来嘲讽中国科学家。只是没有想到,打脸来得如此之快,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苏联媒体并没有大幅报道此事,只是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草草掠过。
更加讽刺的是,当年正是赫鲁晓夫下令撤回在华的所有专家,并销毁全部研发资料。
赫鲁晓夫刚被赶下台十几个小时,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就传入苏联,听到此消息的赫鲁晓夫只是嘴角抽搐了一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英国曾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拥有着“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自己的国家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然而英国的原子弹却是在美国的技术援助下制造出来的。面对中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可想而知这对英国人的打击有多大。
英国的《泰晤士报》全文刊登并翻译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政府在原子弹爆炸后所发表的声明,并给这篇声明加了一个有意思的标题“中国表示,美国迫使他研制了一颗原子弹”。
同时,英国媒体还声称:“中国目前只是“核俱乐部”的实习会员,离真正拥有强大威力的核武器和先进的运载设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直接贬低了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对世界的影响。
只有当时和中国关系还不错的法国送来了祝福,恭喜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法国的《法新社》在1964年10月17日的报道中表示:“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威慑,而不是军事武器。它将大大的提高中国在亚洲的形象和威信,使依附它的国家更加依赖于它,使害怕它的国家更加惧怕。”
法国媒体的主基调甚至把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并声称:“各国要求联合国重新接纳中国的呼声会更加高涨,从而也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尽管世界各国对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这一声巨响对中国来说却至关重要。它不仅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垄断,也让全世界再次审视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外交打开了突破口。
同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成功,也让中国有了和资本主义强国叫板的强大武器和威慑力量,这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拥有了话语权。
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如果中国六十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试验的成功爆炸,没有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就不能叫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也就没有了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END——
作者:千千语书
编辑:雅喻
排版:沐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