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扬言要使用核弹炸平中国,为何最终
时间:2021-09-02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导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这句诗来形容上世纪中苏两国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也恰恰证明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中苏两国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友好关系,但亲密友好的关系没能抵住意识形态变化的摧残,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直至1969年中苏两国冲突已经达到了顶峰。“人情似纸张张薄”过往的情谊已经被苏联抛之脑后,苏联甚至密谋向我国发射核弹,但发射的最后关头却又选择了放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苏联放弃了核打击?
一、亲密无间到反目成仇
上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明显对立的阵营,各阵营间保持团结、一致对外,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始终和苏联这位社会主义“老大哥”保持着友好关系。苏联也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不仅派出大量科学家进行科技援助,还为我国军工建设提供了巨大助力。
世事如棋局局新,中苏两国的友谊看似牢不可破,实际上并没有维持多久,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关系逐渐恶化。苏联不断提出破坏双方友谊的无理要求,企图在我国建设军用长波电台、成立联合舰队等。直至上世纪60年代,苏联宣布撤出所有援助中国的专家,从此两国关系达到了冰点。
1、珍宝岛武装冲突
此前中苏保持友好关系,珍宝岛问题被双方搁置了几十年,中苏两国彻底破裂后,再一次被提上了外交的舞台,苏联开始挑起边境事件,企图制造双方的武装争端。1964年至1969年苏联挑起边境事件4000余起,如骚扰我国边境居民,阻拦我国部队执行巡逻任务等等,严重威胁了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
1969年3月2日苏联再次侵入珍宝岛地区,此次冲突致使我国数人伤亡,面对苏联如此无理的行为,我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了自卫反击。苏联先后发动了3次武装进攻,最终都被我国边防部队成功击败,保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安全。
2、苏联“贼心不死”
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却在小小的珍宝岛连吃3次败仗,这样的结果振奋了我国广大民众。战败的苏联却无法接受现实,军方更是意图找回自己丢失的“脸面”,不久后苏联开始调集大量兵力开赴远东地区。
短短时间内,苏联在远东边境部署了百万士兵,如此数量实在是令世人震惊。其中包含了海、陆、空三种力量,海军舰艇足足出动了800余艘;除了64个陆军师外,还包括了30余个导弹基地;空军部署了3000多架战斗机,苏联对此下足了功夫。
二、苏联进行核武威胁
1969年6月苏联在边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练,而演练的假想敌便是中国,苏联侵华的野心逐渐暴露。并且苏联政府内部聚集了一大批主战份子,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以及他的助力崔可夫,二人提出了以核武器来制裁中国的策略。
1、毛主席霸气回应
苏联格列奇科二人组企图动用核武器的言论传到了北京,可毛主席却镇定自若,还淡定地将原子弹比作了“纸老虎”。霸气回应苏联“我们过不下去,那就用人民的力量解放苏联。”简而言之,中国绝不会因为苏联的原子弹而屈服,倘若欺人太甚,便让苏联彻底陷入我国人民的猛烈攻势之下。
2、苏联如坐针毡
苏联得知毛主席的话后忐忑不安,军方高层对此展开了多次讨论,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武装力量。因为苏联对我国提出的人民战争计划,起了忌惮之心,他们自知并没有太大的胜算,所以军方多次讨论、演练后,决定彻底放弃制定的侵华计划。
三、中美前后夹击
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就这样被毛主席所说的人民战争劝退了吗?实力才是维护正义的根本手段,其中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迫使苏联军方打消了动用核武的念头。
1、中国进行核武测验
1969年9月23日,我国的马兰基地首次完成了2.5万吨当量的原子弹裂变爆炸试验。29日马兰基地发出的声音响彻天地,300万吨当量的氢弹顺利爆炸,沉睡的东方巨龙发出了一声叫喊,这也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
我国的实战化氢弹爆炸后,美国、苏联的地震监测系统,两国的卫星设备瞬间捕捉到了巨大的爆炸信号。我国在短短的十天内进行了两次核实验,震惊了两个“超级大国”,苏联自认为无法在战争的起始阶段剥夺中国的核反击能力,对此也是有所忌惮。
2、美国的“善意”提醒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超级大国;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超级大国,二者之间的敌意可想而知。因为在美国政府眼中,强大、繁荣的中国可以有效制约苏联的扩张,不仅如此,美国还要保证驻扎在亚洲军事基地20余万美军的人身安全。一旦中苏爆发核战争,整个亚洲地区必定会因核污染而生灵涂炭。
因此,当美国政府得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情报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立即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名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文章。文中称苏联企图动用核武器打击中国重要军事基地、重点工业城市,而尼克松刊登这篇文章正是为了向中国政府传递消息,让中国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消息传递出去后,美国并不想坐以待毙,他们企图在中苏战争期间分一杯羹,甚至就此灭亡苏联。此后军方开始调集精兵强将,整合国内的核武器,随时准备轰炸苏联本土的工业城市、交通要塞以及军事基地等重要地区。
四、中国充分的准备
我国得知苏联的阴谋后,全国各地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为了应对苏联的核打击,我国做出了有效的规划部署,实行“深挖洞,广积粮”的策略。为了抵御核武器、空袭,必须修建稳固的地下堡垒以及防空洞,有效的保障战士、百姓的人身安全。
1、历经两阶段的“深挖洞”
1969年8月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随后中国人民防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全国各地开启了“深挖洞”的群众运动。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启了“深挖洞”工程的第一个阶段,这时期修建的大多都是群众在家自发挖掘的临时简易防空洞,防御效果十分有限。
时间来到1974年,“深挖洞”工程到了第二个阶段,国家决定修建大规模的永久性防空洞。这时期修建的防空洞洞深需达到8米,水泥浇灌厚度不低于4米,结构为水泥预制板,较第一阶段修建的更为坚固,如此规模防御小型炸弹绰绰有余,对辐射的防御也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2、实施“广积粮”方针
为了达到“广积粮”的要求,相关部门早早地便开始大量囤积粮食,有计划地将粮食储备、转移到安全地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抵御战争对庄稼的摧残,还可以预防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必须保障广大百姓的饮食安全。
3、中国强大的军队
为了有效抵御苏联的入侵,全国军队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在祖国的安排之下,我国的利刃——野战军,迅速开往中苏边境准备迎敌。部署在中苏边境的士兵达到了15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部队正在赶赴边境捍卫国家领土安全。
此时的中国为抵御苏联做了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一旦选择与中国硬碰硬,苏联军队必然会受到沉痛的打击。并且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在朝鲜战争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国已经成了中国的手下败将。
苏联担心步了美国的后尘,中苏一旦陷入长期的拉锯战,胜利究竟属于谁无从得知,但苏联一定会遭受巨大的打击,甚至就此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显然苏联不想让一旁虎视眈眈的美国坐收渔翁之利,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总结:
神州已经崛起,国家已然繁荣,山河愈发壮丽,岁月无限峥嵘,强大的东方巨龙逐渐苏醒,不容一丝侵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