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2021年什么行业吃香?未来的趋势在这
时间:2021-02-05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由于今年全球的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都受到不小的冲击。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都显得很是乏力。恰好这三块领域我都有些接触,所以来说道说道。
投资领域,想必不用多说,自打18年以后,一级市场的表现就差强人意。政策收紧,大市场环境也并不乐观,很多VC分分转行。我接触到的基金私募资金这两年面临不小压力,对投资项目也比以往谨慎很多,之前的老板现在也离开了投资行业,自己创业开发海外市场去了。
出口领域,受国外疫情的影响,出口企业的订单量明显是减少的。在深圳这边,很多小企业撑不住倒闭,这个寒冬势必对贸易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就拿物流来说,今年3-4月的运费,涨到了平时的两倍,有些品类甚至是涨到了三倍。运输时间也大大拉长。UPS和FEDEX,原本3-5天可以寄到的货物,四月份的时候空运都能花费大半个月。可见疫情对出口影响之大。
消费领域,大家应该都有切身感受的吧。经济形式不好的情况下,大家也都不自觉的收紧了钱口袋。虽然政府确实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消费券也是领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前段时间我朋友出去吃饭,她和我谈到购物中心商场里的人明显没有以往多了。这是这个月的事情,新增在这边其实已经基本没有了。但是购物人群人群还是大打折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摊经济的火热。原本宽阔的马路,到了晚上都摆起了长龙小摊,一家接着一家,热闹的像是市集。吆喝声也是不绝于耳。
看到这里,相信你不难看出今年的经济形势有多么严峻。对于已经有一份尚可工作的看官来说,建议是今年不要轻易换工作。而回答今年做什么工作比较有前途?
我对这个前途的理解是这份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好的,有潜力的,有钱景的。找这样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招聘网站的细分行业搜索整理出高薪的职业,然后结合该领域的行业报告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挑选出适合长期发展的细分领域。具体的操作一下就知道,就不直接说行业了。因为每个人的专业不同,擅长领域各异,加上能力也有大小。
其实往大了说,每份工作都有前途。与其探讨哪种工作有前途,不如探讨怎样让你自己有前途来的有价值。
1)央行发布2021年物价大概率会温和上涨。
通胀是与到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这个温和到底有多温和只有真正到了才能感受的到,但根据两个事情大概率能预测到今年的通胀不会太温和,首先货币供应到市场反馈是有时滞的,开年的通胀除了季节性因素以外,还有为了救市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GDP表述产出,2020年同比2.3%,M2描述货币供应同比10.1%,相比于17到19年去杠杆时期的差值是非常大的,宏观上来说货币供应增速与GDP增速背离就会出现物价的上升,另外房企融资红线与银行房贷占比红线又从源头限制了信贷流向房地产相关方向,股市如果不能吃下如此规模的货币量,大概率会推高日常消费品价格,这也是2021年经济比须消化的货币。
此外,还要考虑美元霸权下的通胀输入,任何时候发过多的货币都会引发通胀,短期来看,美国自疫情以来,即使迅速降息到零开启无限量化宽松,消费者价格指数还是可以维持在2%以内的预定目标,长期来看,美国从2000年开始越来越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可以很好的维持价格指数,甚至2008年次贷危机也并没有出现物价的严重波动,通胀成本消失了?经济成本从来都存在,只是转移了,美元霸权下,三种输出通胀的方法:1)刺激性货币政策利好债务人,利空债权人,谁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越多,谁受影响越大,只要世界还认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即使印刷美元就可以去国际上买入商品;2)商品兑换比,都说美国经济空心化,但高附加值的产业还在,贸易中拼的是技术壁垒,而不是廉价劳动力,高附加值的商品换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用少量的高附加值商品换来大量的廉价商品供国内消费,以此很大程度上维持日常消费品价格;3)对外投资,当国内印刷过多的货币时,资本就有避险需求,你去他国投资,前提是要拿大家都认的美元,当每进来一美元的避险资金,就要按汇率兑换相应的本币进入本国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
这三种方式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通胀的输出,反过来谁外汇储备多,谁损失越大,谁提供的廉价商品越多,谁输入的通胀越多,谁死按着不跟随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避险资金更喜欢流入此经济体,再考虑美国万亿级别的超发货币体量的接收程度,符合此条件的只有世界工厂,有一种观点是美国的刺激政策就是针对我国的印钞,其实这个过程从2003年我国加入WTO为世界提供廉价商品已经开始了,08年避险资金流入国内,赶上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爆发周期,赚的也是盆满钵满,每次的大规模量化宽松都会促使避险资金进入我国,兑换引发人民币的过热,典型的隔岸观火,结果自己家房子塌了!美国即将推出的1.9万亿美元的救市政策,到时候我国要承担多少避险资金就会对国内通胀产生多少影响。
2. 2021年要应对的高负债困境
你要说08年之前,不要说疫情,就是更大的风险也有足够的筹码来应对,筹码是什么呢? 宏观负债率潜力,以及其中更重要的居民负债率上升潜力,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是现在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用的方式,没钱消费没关系啊,借钱维持市场的热度,尤其是让居民借钱,这样市场热钱多了,GDP也就上去了,扩大内需、大基建都是与宏观负债率上升有关,现在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宏观负债率已经达到270.1%,甚至超过了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好在主要负债率都在企业部门,即便如此,居民部门负债率也应达到61.4%,已经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加上发展中国家普遍的高利率,高负债高利率就是宏观经济风险,这也是某些大佬从来只谈经济成就,决然不提经济成本和对未来的透支,尤其是居高不下的居民负债率,没有消费能力的循环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我们现在的处境与当年日本极为相似,08年可以做的选择非常多,但现在已然是高负债且伴随着较高的资产泡沫,居民在高利率下压力也逐渐增加,消费能力进一步减弱,选择将变得非常苦难:加息的话走日本债务支撑泡沫破裂的老路,维持利率现状就要承担美元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输入型通胀,重启大规模降息在高负债下会加速经济泡沫的膨胀,继续逼近居民负债极限结局还是系统性违约风险。现在的选择可以说是很克制了,以往都是上百基点的降息,疫情下也不过只用了15个基点,这点很能看出来央行保守的态度,但疫情和高负债下又不能不救市,长期货币供应高于10%在仅仅只有2.3%的经济增速也是折中的选择,如果疫情可以在2021年基本扑灭,那么我们大概率还会实行类似于2017~2019年的温和去杠杆。
3. 可能出现利好民生的事情
内循环如何建立?居民有钱消费-出清产能-创造就业和薪资-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的良性循环,这个内循环看似简单,但这个循环中有诸多利益集团和资本等着盘剥,居民短期负债出清了产能,企业利润得到保障,是否愿意拿出来一部分反哺居民的收入,以及金融体系对实体的挤压,任何负债消费都是要在未来以更高的本息偿还,又是一大部分损耗,比较悲观的结果就是产能出清了,钱进入少部分手中,居民负债率更高了,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良性循环也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或许未来几年为了经济稳固,越来越多的利好民生的政策大概率会逐渐推出,比如更大规模的国有资产补贴社保养老,生育补贴,降低个人和企业税收,限制部分领域的垄断,医保等与民生相关的改革,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等。经济增速是以前我们经济体发展的唯一指标,各地方为了这个指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房地产也只是其中一个工具,但未来既要保障速度,还要保证质量,同时不能引发巨大的风险,从设计来看,内循环意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分配方式,让钱真的流入到普通消费者阶层,再以次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不是进一步加大贫富分化,只靠放水是没用的,流入中下层的往往只有负债,而真正的财富只会流向特定人群,就比如去年疫情冲击下的富人阶层财富以更快的速度积累,假设要把经济质量和长期稳定纳入到发展的指标中,就必须要进一步改善民生,降低内循环各环节的消耗。
不管如何,2021年注定不平凡,通胀、到期债务的处理、以及内循环的雏形都会在今年展现出来,我们能做的是观察,如果说普通人怎么应对,还是本人文章总结的两句话:开源节流少负债,知识技能要跟的上时代。
下一篇:没有了